5.08.2010

中西婚禮習俗

中式的婚禮習俗有所謂的「三書六禮」。
三書便是婚禮過程的稱呼,關於婚禮過程中的不同程序有不同的稱呼,
又分為:聘書、禮書、迎親書。

而六禮則是中國古代社會裡締造婚姻關係的六個步驟,
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三書:
1.聘書:即訂親之書,男女雙方締造。
2.禮書:即過禮之書,是禮物清單,詳盡列明禮物種類及數量。
3.迎親書: 即迎娶新娘之書。

六禮:
1.納采:(今稱「提親」)
「納采」為六禮之首,當男方屬意女方時,男方家會向女方家求婚,並請媒人做媒。
女家同意後,再收納男家送來的訂婚禮物,謂之納采。

2.問名:
「問名」即男方探問女子的姓名及生日時辰,以卜吉兆,謂之問名,今稱「合八字」。
問名的目的有二:防止同姓近親婚姻;利用問名得來的生辰年月日,占卜當事人的婚姻是否適宜。

3.納吉:
「納吉」即問名,若卜得吉兆,男女雙方八字相夾,沒有相沖,男方會派遣媒婆致贈薄禮到女家,告知女方家婚禮議程可以繼續進行。

4.納徵:(今稱「過大禮」)
「納徵」即正式送聘禮,男方奉送禮金、禮餅、禮物及祭品等到女家,謂之納徵。
男方所奉送之所有禮金、禮餅及禮品均需雙數,取好事成雙之意。

5.請期:(今稱「擇日」)
即男家請算命先生擇日,確定了娶親吉日後,即派人告知女家,徵求女家的意見,謂之請期,
又稱「乞日」。

6.親迎:
為六禮最後一道程序,即新郎乘禮車赴女家迎接新娘。
「親迎」意義有二:
男子親自去女家迎接親娘,表現對女子的尊重;表現出男子要求從夫居的強烈願望。
另一為,女子在迎親禮後便是男方家的人必須從一而終,即使丈夫於不就後去世亦然。


然而台灣地區的閩南傳統婚俗,多半只沿襲自周朝的「六禮」,其制定了結婚的過程與儀節,隨時代變遷,名稱及程序稍有改變,簡述如下—

古: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
說媒→交換庚帖→訂婚→下聘

今:送日子→迎娶
議婚→下定→小聘→大聘
(小定) (大定)

1.納采:
兩家若是條件相當,則由男方先遣媒人到女方家中提親說合,女方家長為確保女兒”未來幸福”亦先了解男方身家底細,有答應亦有婉辭。

2.問名:
結婚是人生中一件大事,為了表示婚姻的重視,在禮儀上定有「大禮」,
在法議婚初期由媒妁送女子八字﹝庚帖﹞於男方,書示出生年月日時等內容,
男方將此置於家中神案上卜示,若:日內男女家中乎安無事,男方庚帖才送女家,
女家接受後再問卜星象或同意合婚。
「字仔」是在紅紙上男書乾造,女書坤造,而書之出生年月日時的共合數需合雙數,
如遇單數,男於其下添健字,女於其下添端字。

3.納吉:進入主題,開始商量聘金與嫁妝。

4.納徵:
男方將約定聘禮送往女家,正式定親,訂婚之禮稱「茶禮」,
取其不移植的含意(「茶不移本,植必子生。」)
女子受聘則謂之「食茶」,受了茶禮便有信守不渝的義務,
以古禮言,至此女方雖未過門然已屬夫家,若期間退婚則有違其”貞節”。

5.請期:
男方選擇良辰吉日通知女方。

6.迎親:
依照規定前往迎娶,成婚。
親迎就是新郎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婦,又稱做迎親,在新娘轎後掛八卦米篩一個,有避邪之作用,
新婦出轎門時山一好命婦人,一手執米篩覆蓋其上,稱為過米篩,或遮米篩。
轎停後於宅前置瓦一片,讓新娘踩破,具避邪作用,
又於爐上置生辰生火,由新婦跨過,因生炭和生殖諧音意含吉祥。



在西方,戀愛中的男女要結婚,首先要由男方向女方求婚,在求婚時男方應向女方贈送訂婚戒指。
訂婚的男女將他們的結婚計劃告之各自的父母,通常由新娘的父母宣佈定婚和婚禮。
按照傳統,由新娘的家庭承擔大部分婚禮費用,而新郎家一方則負責綵排宴和其他事宜。

婚禮正式開始前一兩天應有一個綵排,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參加婚禮的每個人都熟悉他們在婚禮上要例行的程式。

婚禮在西方國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場合,在舉行婚禮前好幾個星期,親朋好友就會收到邀請信。
婚禮是在教堂而且是在白天舉行,如果你獲邀請,那麼在參加婚禮時著裝應非常正式。
女賓客穿雞尾酒會禮服或長襯衫加節日外套或毛衣;男賓客則要穿禮服。
值得注意的是,女士穿褲子是不合適的,無論褲子是什麼顏色。

送禮是許多民族的共有的習慣,
對於華人來說,大多數是用紅包當作賀禮;
而在西方送結婚禮物有一個一年的“寬限期”。
只要在新婚夫婦結婚一週年紀念日送出禮物都是可以的。
傳統的禮物包括銀器、瓷器、水晶製品以及經久耐用的東西。
現今的結婚禮物也包括電器設備和實用物品。
現今在西方新人會運用網路,將自己所需的物品製成一個送禮的網頁,讓親朋好友可以勾選贈送。

華人自古以來,喜歡用濃重的顏色表示自己的快樂與喜慶;
西方人,特別是虔誠的耶穌的信徒們,更是從宗教信義上出發,認為男女的結合是聖潔的,代表著神聖的生兒育女生活的開始,所以必須用聖潔的白色來粧點它,這才是最完美的。
因此,西方人的婚禮多用白色來佈置,從古老的教堂婚禮到現代的前衛婚禮,無不見新娘們穿著雪白的婚紗,挽著閃著珠光的白色小拎包,潔白的紗手套上捧著的是一大捧粉白的百合。這樣的習俗延續了幾百年,至今未變。

婚禮中配伴娘、男童、男儐相和迎賓員的觀念源於這樣一種傳說,就是嫉妒新人幸福的邪惡幽靈會冒出來傷害他們,如果婚禮上有穿著類似的人,就能迷惑幽靈。

鈴鐺在婚禮上叮噹作響原是為了嚇走邪惡幽靈,而在婚禮之前舉辦熱鬧的慶祝會也是為了把那些邪惡幽靈從新人和他們的親朋好友中趕走。這就是"雄鷹會"和"母雞會"的由來。

西方人婚禮上隨處可見花,從教堂到酒店,小到教堂中的每一把椅子,無處不有花的存在。
他們喜愛使用粉色系的花,粉白,粉蘭,粉紅,粉綠,粉紫,粉黃...而且他們喜歡使用新鮮的花朵,絕不會採用假花。
一般每對新人結婚,鮮花的使用量是相當大的。隨處可見的就是花,因為每一位盛裝出席的女士,不論其年齡,都會在發髻處戴上一小束花以示對新人們的尊重。

在西方,通常婚禮的活動就是拋花球的遊戲,其他小遊戲很少。在步出教堂後,新娘要背轉身將手中的花球向後拋去,最後被哪個女賓接到,她就是下一個幸福的新娘。所以在這個時候,所有未婚的女賓都會主動站到前一排來,做好搶花球的準備,為的是沾沾新娘的喜氣。

西方婚禮中的許多風俗都有獨特的象徵和內涵。
像是贈送鑽戒,《聖經》中說,在遠古時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所用證物就是指環。
九世紀時,教皇尼古拉一世頒布法令,規定男方贈送婚戒給女方是正式求婚不可缺少的程式。

新娘禮服的色彩代表著傳統,也有其特定的含義,例如白色代表純潔的童貞。
美國、英國新娘選用米色禮服則象徵愛神和富足。
另外,新娘在婚禮當天佩戴頭飾的習俗由來已久,古代女子在適婚年齡都頭戴花環,以區別於已婚婦女,象徵著童貞。
西方女子在結婚時也有戴面紗的習俗,最初新娘戴面紗是年輕和童貞的象徵,而信奉天主教的新娘戴面紗則代表純潔。因此,許多新娘趕赴教堂舉行婚禮時都選擇戴雙層面紗。新娘的父親將女兒交給新郎後,由新郎親手揭開面紗。

最後,根據習俗,婚禮以新人的親吻宣告結束。
這一吻富有深刻的含義:
通過接吻,一個人的氣息和部分靈魂留在另一個人體內,愛情使他們合二為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